本帖最后由 一个老头 于 2021-11-24 09:14 编辑 11月22日, “云南哀牢山4名失联地质调查员均不幸遇难” 的消息刷屏网络,令人痛心。 据云南哀牢山失联人员搜救指挥部通报 4名失联的中国地质调查局 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人员 最大的32岁,最小的25岁 都曾当过兵。 ![]()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截图 地质调查员 以及他们从事的野外科考工作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陌生的领域 ↓↓↓↓ 地质调查员是这样一群人 他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进行科学考察 寻找有价值的科研资料和自然资源 从事基础地质、专项地质 地质灾害等调查工作 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海洋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质 …… 都是他们调查研究的领域 这项工作不仅十分艰苦 而且充满危险 此前,在谈及失联原因时,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镇沅管护局局长王鸿东表示 受恶劣气候影响,能见度非常低 可能导致失联人员方位判断失误 该片区属哀牢山地形地貌最为复杂的区域 可能出现短时间迷路现象 也有地质专家分析 失联队员可能面临失温和脱水 ![]() 图片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地质调查无小事 地质调查在环境保护 资源开发利用 防灾减灾等方面意义重大 以工程地质调查为例 任何一项工程施工前 都必须做好地质环境勘察 以及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评价 工程地质调查员实行终身负责制 认识了地质条件 工程的设计、施工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减少工程产生的危害 地质调查工作者如是说 干着干着就不觉得苦了 ——全国劳模、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班长陈军 陈军的工作是勘探地下煤层,在野外找矿。跑点、定位、放线……在艰苦一线工作了近30年,陈军已经忘了是什么时候爱上的勘探,“干着干着就不觉得苦了”。 2009年,物探一公司承担新疆五彩湾二维项目施工,野外采集使用的设备重达百余斤,道距长达55米,一捆线至少两人才能收起,戈壁滩土质松软不利于施工,时间紧、任务重。陈军和团队仅用了1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8000多个物理点的勘探,平均每天超过500炮,并创下了单日950炮的新记录。 再次来到新疆勘探时,看到自己的勘探成果,陈军感叹,“大块大块的煤挖出来了,特别漂亮,好煤。” 从藏北到藏南,从雪山到急流,挥洒的青春和汗水是对家乡爱的表白。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热地质大队地热院项目负责人达娃 达娃是队里唯一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野地”姑娘。地质行业历来艰苦,何况是在海拔超过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工作。 2000年5月的一天,达娃第一次随团队野外作业。他们的任务是到离拉萨市不远的当雄县,在海拔5100米的矿泉水点完成取样化验。 一路行进,海拔越来越高,达娃没想到,自己这个土生土长的藏族姑娘竟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后脑勺疼得快要炸开,开始呕吐。 “以后再也不来了!肯定不来了!”达娃念叨了无数遍。 此后的很多时刻,达娃都曾这样念叨过——上厕所不方便只能尽量少喝水,荒郊野外夜晚只能住在帐篷里,背着二三十斤重的设备每天要风吹日晒步行五六个小时,在下着暴雨的凌晨找寻迷路的同伴,汽车抛锚在齐腰深的暴雪中等待救援……可一次又一次,她用前行的脚步表明了内心最终的选择。 这份职业隐没于深山老林中,充满孤苦与艰难,面对复杂野外条件,我们需要格外严谨、执着。 ——全国劳模、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总工程师唐文春 “输多赢少”“投入不意味着有回报”……谈及所从事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唐文春如是形容其中的艰难与不易。 化探,即用化学的方式找矿。1984年,唐文春进入省化探队工作,负责分析成都地区39种元素的含量和基础资料,风餐露宿、险中求生的“化探人生”由此开启。 他跟随前辈在高海拔地区野外调研,在高原无人区,一天走20多公里是常有的事情,在崇山峻岭和悬崖峭壁间用双脚丈量千山万水,用罗盘指引方向。 为发现找矿线索,唐文春带领同事驻扎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区进行艰苦的野外勘探,持续开展锂矿科技攻关。经过10年的努力,李家沟矿区取得重大突破,探明氧化锂资源储量达51.22万吨。 与高山为伴,与溪流共舞 他们是最质朴的劳动者 在大漠荒原,迎瀚海黄沙 于河川峰峦,送漫天晚霞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 以找矿立功为荣 以艰苦奋斗为荣” 是他们精神的浓缩 用脚步丈量山河湖海 历经四季轮转 初心不改 壮写“地质人生” 致敬!!!!! 用生命勘探的地质工作者 他们平凡而伟大 |